每日經濟新聞 2023-11-16 22:02:54
◎消費者對運動健身的需求細化,帶來了一次行業(yè)洗牌,而此次雙11的消費數據,就透露出了消費真相。
每經記者 王紫薇 每經編輯 劉雪梅
疫情之后,主打“便宜大碗”的健身房正在深入社區(qū),成為本地生活消費中的一項剛需。
11月16日凌晨,樂刻發(fā)布雙11戰(zhàn)報:在10月30日18:00-11月15日24:00活動期間,樂刻全平臺累計銷售額同比增長38.2%至4.56億元。
今年以來,線下健身連鎖品牌的表現分化明顯。一方面是樂刻的銷售增長,另一邊,是傳統(tǒng)健身品牌不斷爆出危機:一些知名連鎖品牌,如中健、梵音(瑜伽品牌)、一兆韋德先后陷入經營危機繼而大范圍閉店。
健身房只是健身需求的滿足方式之一,從消費端來看,中國人運動健身的需求仍稱得上旺盛。這些需求也反映在了運動商品的消費上。
從此次雙11天貓給出的首日榜單來看,328個運動戶外品牌開賣首小時成交超去年全天。NIKE耐克、FILA斐樂、北面TNF、駱駝等11個運動戶外品牌開售即破億;公路自行車、滑雪服等品類商品最高增長達300%。
“冰火兩重天”背后,是消費者對運動健身的需求細化,帶來的一次行業(yè)洗牌。
從樂刻發(fā)布的雙11數據來看,近30萬人參與此次大促,共誕生62家百萬收入的門店。新注冊并參與此次大促的消費者有6萬名,相比去年增長了35.4%,老會員仍是消費主力,貢獻了整體銷售額的81.5%。
業(yè)內人士告訴記者,樂刻此次的銷售表現,也與健身房的洗牌有關:“一些消費者原本選擇的健身房可能閉店了,但是健身需求沒有消失。”
根據《2022年中國健身行業(yè)數據報告》,2022年全國廣義健身類場館數約13.1萬家,其中商業(yè)健身俱樂部39620家,健身工作室45529家,分別環(huán)比下降了5.48%和12.34%。
樂刻的健身卡價格,根據所在城市不同,一個月的付費價格在159元至299元之間不等。此次雙11之所以銷售增長表現亮眼,樂刻自己總結了三個關鍵詞:“便捷、靠譜、高性價比”。
樂刻的健身房圍著社區(qū)開,并通過健身區(qū)域設置和課程設置抓住了兩大健身主流人群:一是以男性群體為主的器械區(qū)愛好者,買了年卡24小時隨時來練。一是以女性群體為主的團操課愛好者,樂刻健身房的團操課95%以上免費。
開在成都某社區(qū)附近商場負1樓的24小時樂刻健身館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劉雪梅
今年9月,樂刻健身創(chuàng)始人夏東在“老范聊創(chuàng)業(yè)”的播客中聊到,一公里開一家健身房并不是不可能。按照這個邏輯,線下健身房成了“本地生活”這個賽道的一環(huán),也成了社區(qū)部分居民的日常消費剛需,那么強調“性價比是招徠消費者的好方式。
也有品牌開始有意降低團操課價格。Keep在2022年重啟Keepland,重拾線下健身的版圖。第一招,是課程降價。去年2月,Keep將線下健身場館統(tǒng)一升級為“Keep優(yōu)選健身館”,全部門店的團操課程均降為每節(jié)49元。
如果按照“一公里一家健身房”的邏輯,樂刻的目標看起來不算激進。7月中旬,樂刻透露,其全國門店數超1200家,App累計用戶數已突破1000萬;7月底,樂刻發(fā)布兩大子品牌瑜伽品牌館“YOGAPOD小瑜莢”、面向新興市場的健身品牌“閃電熊貓”,并宣布將通過旗下品牌矩陣未來5年內進入100個城市,開滿1萬家門店。
樂刻的雙11數據還透露出一個消費“真相”:年輕人和女性消費者,更具有消費力。
在這次雙11的消費人群中,00后會員增長最快,同比增長186%。此外,女性在購買私教課程的消費人群中,占比20.7%,是購買私教課程的主力,而男性僅為9.0%。人均消費額方面,女性會員高出男性會員75.4%。
其中,累計3.6萬人選擇了私教包月,私教包月會員每月平均上課數達到了12節(jié)。
拋開健身房,從運動健身消費來看,這個冬天消費者的運動熱情不降反升。Citywalk(城市徒步)、Cityride(城市騎行)風行之下,原本小眾運動消費也出現增長,年輕人舍得為戶外運動設備一擲千金。
此次雙11,天貓發(fā)布的榜單顯示,首小時中,騎行自行車整車、騎行服飾、騎行裝備——最重要的“騎行三大件”漲幅均超100%。年輕人愿意買貴的。SPECIALIZED閃電ALLEZ碳纖維公路自行車售價9990元,正式開售后這款車型也成為了天貓雙11騎行品類中TOP級產品。
此外,首小時銷售中,公路自行車暴漲300%;自行車碼表及配件增幅230%;騎行眼鏡、風鏡增幅210%;騎行頭盔增幅180%;騎行褲增幅170%。
據京東數據,在尾款支付開啟后10分鐘內,運動戶外品類中,FILA、始祖鳥等超1500個運動戶外品牌成交額同比增長100%。
在唯品會,戶外裝備、戶外桌椅的銷量同比增長100%、500%。
消費需求不會消失,只會轉移。消費者在比較中,選擇了更具性價比和更能體現消費個性的解決方案。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