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5-28 19:25:18
產業(yè)扶貧,方能持續(xù)發(fā)展。
每經記者 陳利 每經編輯 魏文藝
在距離重慶市區(qū)超過250公里、石柱縣城70多公里的地方,有一個被群山環(huán)繞的小村莊——金花村。由于地處偏遠、交通不便,經濟發(fā)展長期落后,金花村也成為石柱縣黃水鎮(zhèn)上唯一一個市級貧困村。
由于所處海拔較高,金花村村民以傳統(tǒng)種植業(yè)為主,2017年以前,當地農戶年均收入還不足千元。村里的青壯年人口大多外出打工,剩下的基本都是老人與小孩。
2018年初,44歲的王飛加入到金科扶貧的隊伍中,并來到金花村開展高山茶園種植。從最初的滿地荒草,到如今250畝茶園初現規(guī)模,今年已是王飛在金花村從事扶貧工作的第三個年頭。
金花村金科琥珀茶園忙碌的村民 每經記者 陳利 攝
金花村地處重慶市石柱縣黃水鎮(zhèn),海拔超過1500米,是黃水鎮(zhèn)唯一一個貧困村,其中尤以友誼組為甚。2017年以前,當地農戶年均收入還不足千元。
這一年,金科與琥珀茶油公司聯合成立了金科琥珀高山生態(tài)茶園,第一個項目便落戶金花村,王飛則成為首批前來開展工作的人員之一。而在此之前,王飛其實在重慶銅梁有著一份收入不錯、比較穩(wěn)定的工作。
“當初來之前也不曉得具體是干什么的。”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金花村見到王飛時,他正跟當地村民一起清理茶園內的雜草。他告訴記者,當初剛來時,村里危房遍布,道路坑坑洼洼,一下雨滿地是泥,地里的雜草有的甚至比人還高。“進村后看到這個情況,才曉得了我們是來扶貧的。”
“好不容易從農村走出去,‘混’成了城里人,沒成想過又回農村當農民了。”王飛當時的最大感受便是“五味雜陳”。
盡管已在金花村呆了兩年多時間,但剛進村時的情況依然讓王飛記憶深刻。“我們來搞產業(yè)扶貧,跟村集體已進行了明確分工,關于土地、農房整改等問題都由村上搞定。”王飛回憶道,結果等他們來時才知道,因為農戶的不理解,離約定的土地流轉量還相差一大截。
與村民交談的王飛 每經記者 陳利 攝
“那時候每天就跟著村長挨家挨戶進行勸說。但勸說工作并不容易,特別是一些年齡較大的村民,種了一輩子地,總覺得把土地流轉了就沒地種了,死活不同意。”王飛說,就算到了現在,還有一小塊土地未成功流轉而在茶園中間顯得特別突兀。
每當工作無法推進時,王飛就會特別想不通:“我來這里就是想幫他們,為啥他們反而還那么不配合?”
不過,這種想法往往僅是一閃而過,平靜下來后,工作還得繼續(xù)。
作為金花村的企業(yè)幫扶力量,金科除了要進行產業(yè)扶貧外,還要為這座村莊完善基建配套。跟進工程進度是王飛工作的大頭,他要不斷與各方溝通保證工程順利推進。
每天早上不到7點,王飛就吃完早飯收拾妥當出門了:村里最近有一段水泥道路在硬化,需要隨時去看著;村委會修建動力電問題一直沒解決,他要去鎮(zhèn)上找相關單位協調……
“每天從早上起床就開始一直要忙到晚上。”王飛說,兩年多時間里,他慢慢地和村里大部分群眾打成了一片,很多工作在村書記蔣貴成的協助下也逐漸走上了正軌。
截至目前,金花村已完成了4.8公里的道路建設、破舊房屋重修、雨污分流、池塘等工作。
事實上,金花村人口并不多,而王飛所在的友誼組人口就更少了,且大多很分散。全組189戶家庭中有13戶是建檔立卡的貧困戶,由于地處山區(qū),當地經濟作物種植較少,大多年輕一點的村民均選擇外出務工,剩下老人和小孩守在家里。
在這座小村莊兩年多,王飛已基本上對村里每家每戶的情況“摸得門兒清”:誰家?guī)卓谌恕⒓彝コ蓡T在哪里干什么、土地流轉情況怎么樣……村民們大多也認識他。路上碰見了,免不了一陣閑聊,“茶園這兩天有活沒,有需要說一聲”“走,今天晚上去我家吃飯”……
“就跟自己之前在農村生活是一樣的,雖然一度不想干了,但呆久了又不想離開。”王飛說。
盡管前期在土地流轉方面遭到村民的不理解,但自從去年茶園開始運營后,用工需求增大,越來越多的村民主動找到王飛想要參加。
“每畝土地一年流轉費用500~600元,在茶園干活一天的工錢就是100~150元,每個月干20天都有兩三千元的收入。”金花村村支書蔣貴成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自從茶園搞起來后,村里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留在村里。“今年就有三四十人選擇不再外出務工了。因為留在村里既能掙錢,還把家里顧著了。”
甚至村里82歲老人冉瑞平也一度想到茶園工作。“確實年紀太大了,不適合再出來干活。”最終,還是王飛和蔣貴成一起提著買好的牛奶、油等物資上門勸說了一番,才打消了老人的念頭。
除了要幫助金花村脫貧外,金科更注重的是當地的長期發(fā)展,在發(fā)展高山生態(tài)茶園的同時,金科還致力于結合當地生態(tài)環(huán)境資源發(fā)展旅游業(yè)。
投資已近千萬元的民宿預計也將在今年8月份開業(yè)。“金科來了后,村里的基礎設施得到了改善,土地流轉給農戶帶來了收益,以前基本無人居住的破舊房屋通過修繕后發(fā)展成民宿,在改善村里環(huán)境的同時,滿足了村里發(fā)展旅游所需的接待能力。”蔣貴成說。
金花村金科琥珀高日生態(tài)茶園 每經記者 陳利 攝
此外,在金科的幫扶模式中,金科為貧困戶家庭在生活乃至工作上給予幫助。近年來,金科專門針對生活環(huán)境惡劣、醫(yī)療資源匱乏的貧困地區(qū)成立了公益基金,也會在細微處去體貼他們。王飛在金花村的兩年多時間里,也曾先后代表公司去往貧困戶家里走訪慰問。
在鄉(xiāng)村幫扶的生活是孤獨的。在此之前,王飛還有兩位同伴,但最后因為某些原因離開了金花村,去到了其他工作崗位,近一年來只有他一個人留守在這里。
“差不多9個月沒看過電視了。”王飛說,最開始他們連住宿都成問題,更別說電視、網絡了?,F在盡管有了單獨的辦公地點,安裝了網絡,但“真正能閑下來,安靜地看會電視也基本不可能。”之前還能每個月回兩趟家、看看家里人,但如今也是奢望,“兩三個月回不去都很正常。”
經過兩年多時間的努力,金花村的民宿馬上就要開業(yè)了;茶園初見成效,明年就能正常采茶了。而王飛的工作也快接近尾聲了,在他看來,金花村就如自己的第一個“孩子”:他一步步見證茶園從滿目荒草到如今茶樹遍地,在這里他付出最多,參與度也最高。
至于未來是否要繼續(xù)留在這里還是去往下一個地點,王飛也不知道。但他只希望“如果不在這里工作了,以后回來,鄉(xiāng)親們都還能記得我、歡迎我。”
記者手記
事實上,金花村只是金科在石柱縣進行產業(yè)幫扶鄉(xiāng)村中的一個,類似王飛這樣的幫扶員工在金科還有很多。僅在石柱縣,4年來金科就已累計投入5500萬元,帶動上千名群眾脫貧致富,在實現資源要素優(yōu)化配置的同時,提升當地“造血”功能。
中益鄉(xiāng)的蜜蜂項目便是其一。為打造“金科•中華蜜蜂小鎮(zhèn)”,金科先后投入4500萬元發(fā)展蜜蜂產業(yè)。為做大做大做強蜜蜂產業(yè),一方面金科聯合當地黨委、政府和蜂蜜加工龍頭企業(yè),通過因地制宜發(fā)展蜜源植物,擴大中蜂養(yǎng)殖規(guī)模,推進蜂蜜產品研發(fā)及深加工,構建“花卉種植+中蜂養(yǎng)殖+精深加工”的全產業(yè)鏈。
另一方面,金科與石柱農旅融合發(fā)展集團有限公司聯合成立產業(yè)扶貧項目公司,打造中華蜜蜂科普館、蜜蜂主題樂園、土家風情民宿、智慧農場等鄉(xiāng)村旅游景區(qū)、景點,通過農業(yè)和旅游業(yè)“接二連三”融合發(fā)展,吃“旅游飯”。
兩個項目金科聯合投資達上億元,但項目產生的所有收益,5年內金科不參與產業(yè)項目分紅;5年后的分紅所得,50%作為企業(yè)滾動發(fā)展資金,用于擴大規(guī)模、做大產值;30%作為項目所在行政村的發(fā)展資金,用于補充發(fā)展有機蔬菜、瓜果特色農產品,開展星級民宿改造工程,推動農旅深度融合;剩余20%作為所在行政村的兜底脫貧資金,對喪失勞動能力、孤寡老人等深度貧困家庭的兜底幫扶。
中益鄉(xiāng)大灣村舊屋改造前 圖片來源:受訪企業(yè)提供
中益鄉(xiāng)大灣村舊屋改造成民宿 圖片來源:金科提供
實打實的產業(yè)培育,金科將給當地建檔立卡貧困戶帶來三筆長期且穩(wěn)定的收入:一是土地流轉收入或者股本分紅;二是產業(yè)項目就業(yè)、務工收入;三是金科兜底脫貧幫扶資金。
與此同時,貧困地區(qū)往往擁有優(yōu)質的旅游資源可供開發(fā),在城市人實現田園般美好生活的同時,為貧困地區(qū)帶來消費和經濟增長。金科充分挖掘幫扶地區(qū)產業(yè)發(fā)展前景,在產業(yè)扶貧的同時,通過銷售扶貧、消費扶貧、旅游扶貧,加大扶貧工作的效果。
在重慶城口縣,金科就結合當地資源發(fā)力旅游扶貧,與重慶市國土局、國聚投資共同投入3000萬元建設金科•迎紅巴渝民宿項目,在推動當地旅游產業(yè)發(fā)展的同時,為當地貧困人群提供了就業(yè)崗位和穩(wěn)定收入;在奉節(jié)縣平安鄉(xiāng),金科投資1000萬元打造“金科•豆腐柴產業(yè)扶貧基地”,創(chuàng)建現代農業(yè)產業(yè)園和“萬企幫萬村”示范基地;在奉節(jié)縣草堂鎮(zhèn),金科投資500萬元打造“金科•獼猴桃產業(yè)扶貧基地”……
另據2019年年報顯示,金科先后在石柱中益鄉(xiāng)、奉節(jié)平安鄉(xiāng)、巫溪天元鄉(xiāng)等深度貧困鄉(xiāng)鎮(zhèn)投入資金1.09億元開展精準扶貧、教育幫扶以及當地基礎設施建設等。
(鎂刻地產原創(chuàng),喜歡請關注微信號meikedichan)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陳利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