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0-03-05 17:09:31
探親、旅游、中轉、務工……封城40余天,滯留人員的生活問題愈加棘手。2月底,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發(fā)布19號通告,關注滯留人員保障問題。截至2月29日,武漢市已安置797人,救助1573人,投入救助資金330余萬元。
每經記者 李少婷 滑昂 每經編輯 張海妮
武昌火車站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為了省下些路費,李良沒有選擇直達車,此后滯留在武漢的40多天里,他無比后悔這個“貪便宜”的決定。1月23日中午12點左右,火車??吭谖錆h武昌站,從廣東打工回家的李良下了車,他本打算只在武漢中轉停留兩個小時。
李良下車時,武漢女婿、湖南人孫斌剛離開武昌站不久。孫斌早上一下車就得知武漢將在10點“封城”,他本欲打道回府,但和他有著同樣想法的人都擠在售票口,他最終未能在最后關頭離開,開始了在岳父家寄居的生活。
湖北黃石人洪強是在1月24日進入武漢的,他心軟送個武漢朋友回家,本想著在收費站就掉頭回去,但檢查站的人告訴他只能進不能出。
探親、旅游、中轉、務工……封城40余天,滯留人員的生活問題愈加棘手。2月底,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發(fā)布19號通告,關注滯留人員保障問題。截至2月29日,武漢市已安置797人,救助1573人,投入救助資金330余萬元。
但滯留人員期盼更多更細致及更明確的幫扶政策。目前救助金發(fā)放沒有進行標準公示,探親等龐大的滯留群體不在幫扶之列,全國陸續(xù)復工但返鄉(xiāng)日期待定,李良們渴望更多的關注。
“我一小時都沒法待下去了,心里沒底。”3月2日,滯留在武漢的第40天,李良動了去流浪的念頭。“封城”40天,他的頭發(fā)從“站著”變成“趴著”,20出頭的人因此顯得精神不佳。
隔開小區(qū)和街道的那道墻很矮,李良曾在兩個夜晚偷偷翻出去溜達。為了防疫,武漢正在實行嚴格的小區(qū)出入管理,街上的行人都已經很少見了。“把我關起來,我就有飯吃,也不愁住了”。李良說。
住在武漢一家民宿的李良隔門接受采訪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他曾離流浪只有一線之差——到武漢的頭兩天,以為停掉的列車可能會突然恢復,李良在武昌站的地下停車場睡了兩晚,武漢市政府送來兩床被子和10桶泡面,他湊合著過了除夕和大年初一。
他最終沒堅持下去,目前的民宿一天住宿費100元,社區(qū)的團購菜動輒百元起步,李良靠著捐贈的大米配榨菜和方便面度日,一天只吃一頓飯。
這也是不少生活困難的滯留人員的生活常態(tài)。“我告訴家人我很好,就是避免讓他們擔心,其實身上還剩50塊錢,房租也欠著。”一位春節(jié)未能返鄉(xiāng)的武漢務工人員平日的工資是3000多元,房租要1600元,因物流成本走高的食品價格讓他吃不消。
李良就快要吃不起飯了,即便是一天一頓。滯留的40多天里,他本就不多的積蓄就要坐吃山空了,已經開工的公司通知他不用再來了。
19號通告發(fā)布當天,李良填寫了救助申請,但至今沒有獲得反饋。他不知道自己算不算個例,也有人獲得了安置或社區(qū)幫助,一位因旅游滯留的微信群友曾夸贊安置的環(huán)境。
武漢市民政局已經開展了對滯留在武漢的外地旅客的補助,具體政策是每人每天300元,或一次性發(fā)放3000元,外地游客、來求醫(yī)的患者,以及在漢務工人員都在救助對象之列,但具體什么樣的生活條件才可以接受補助,并未明晰。
相較于3000元補助,李良更傾向于被安置,解封時間未定,“其實三千元,不如安排吃住有保障”。
“想懇求你們幫個忙,有沒有志愿者工作可以幫我介紹一個。”這是李良想到的持久之計,志愿工作會帶來收入,他已經在專門面向滯留人員的志愿機構登記,但想要工作的人太多了,他被列為備用的第二批。
體量龐大的探親人員不在救助范圍內。“我們這里面更深層的原因他們沒理解,一些成本轉嫁到了親戚身上去,但親戚們本身在疫區(qū)也很困難。”孫斌現在一家三口住在岳父家,本以為“封城”只需要14天的一個隔離周期,如今已遠超他的預期。
按照孫斌的計劃,他來岳父家探親到初二,初三返程后他就回去加班,家里還有房貸要還,翻倍工資對他而言吸引力很大,但現在他帶來贍養(yǎng)岳父母的錢都不夠岳父母為他們一家多支出的開銷。“這么多人聚在一起吃,說實在話,蘿卜吃完了蘿卜葉子接著吃。”孫斌的岳父母為過節(jié)儲備的糧食和菜已經消耗殆盡。
探親可能帶來的是雙向的情感壓力,岳父母變著花樣讓孫斌一家吃好,但孫斌愧疚于無法盡贍養(yǎng)義務還要“啃老”,“說實話,我們滯留的人比他們在武漢市內的這些人承擔更多、更大的壓力,我們要是只有自己一家,對自己狠一點,哪怕搞個咸菜和辣醬也能對付一段時間”。
孫斌瞞著岳父母撥打過市長熱線12345,反映因探親滯留帶來的困境,村干部立刻就回了電話,隨后上門回訪,沒想到帶來了更尷尬的局面。“更多的壓力給了我的親屬,村干部來了之后直接找到我舅子,他們畢竟是常住人口,還要顧及臉面問題,左鄰右舍會想,怎么來了個親戚在你們家過得跟個難民一樣呢?你說別人會怎么看我岳父母和舅子。”孫斌的岳父沒有直接表達不滿,但壓力從岳父傳導至孫斌的妻子,親情關系反而出現了不和諧。
由于不能按時返工,孫斌所在的企業(yè)給他做了停薪處理,解封之后孫斌一家回去還要自我隔離,恐怕會兩個月沒有收入,而孩子很快又要開學了,這又是一筆支出。
“我們聽從政府的指揮,什么時候解封或者恢復交通我們什么時候再走。但是我們配合了,政府是不是也要多考慮下我們的困難,不管是米面油還是菜,至少可以緩解一下,得到一點心靈的慰藉。當然我們只是反映一下問題,決定權還在政府手中,我知道都不容易。”孫斌繼續(xù)著他的等待,小心翼翼地不在家人面前表現出焦慮。
1月23日,洪強從黃岡啟程回老家,因為“封城”,他帶了一位家在武漢的同事回他自己家過年。但同事的妻子和孩子都在武漢,疫情形勢又很嚴峻,同事一直在表達回武漢的愿望。洪強心一軟,答應了,1月24日晚上開車把同事送去武漢。
他原本想著送同事到高速收費站就掉頭回去,但計劃未能成功。“我本來以為‘封城’了不會讓我進收費站,我剛好可以把他放到收費站回家的,沒想到讓我進來不讓我出去。”洪強就這樣滯留了。
“最迫切想回去的時候是超市出團購套餐,肉48一斤。”洪強打過12345熱線電話,但回訪說他名下有一家公司,不符合救助條件。
“為什么有人能拿到救助金,但我們就是拿不到呢?”一位滯留人員表達了對救助標準不明的疑惑。
“我的訴求就是我想回家。”洪強表達了一些滯留人員的共同訴求。
王芳因為女兒求醫(yī)住在武漢一家酒店里,他們一家三口一個月的住宿費和生活費已經超過萬元,因為女兒接受了放療,免疫力較差,一家人又不敢去安置點,怕出現感染風險。
“做核酸檢測也好、CT也好,我們自費,我們保證自己都是健康的,都關了四十幾天了,什么問題都沒有,我們也很注意保護自己的,回去以后把我們集中隔離,或者在家隔離更好,我服從政府安排。”王芳表示。
2月24日,“武漢發(fā)布”先后發(fā)布兩條通告,先是在17號通告中提到“滯留在漢的外地人可以出城”,但發(fā)布三個半小時后這條通告被宣告無效。希望騰起又落空,刺激了一些滯留人員劍走偏鋒——一些人甚至計劃走路出武漢,其中一個滯留人員聲稱已經嘗試走了40公里但被遣返。
其他城市的復工令滯留人員日漸焦慮,他們擔心時間一長自己將面臨被替代乃至被開除的風險,而如果沒有工作,也可能會讓一個家庭陷入困境。
“短時間內可以解封嗎?如果不能解封是否可以讓我們和戶籍所在地政府進行對接,在身體健康的前提下返回,或者短時間內解封不了,可不可以提供更詳細的補助措施或者補貼。”滯留人員提出了疑問,仍在等待回答。
(實習生梁瑞馨對本文亦有貢獻)
受采訪對象要求,李良、孫斌、洪強、王芳均為化名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lián)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lián)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lián)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