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虎综合网,老子影院午夜伦不卡国语,色花影院,五月婷婷丁香六月,成人激情视频网,动漫av网站免费观看,国产午夜亚洲精品一级在线

每日經濟新聞
債券

每經網首頁 > 債券 > 正文

債券市場利益輸送三大“黑洞”透視

證券時報 2015-01-27 08:58:17

在金融圈,有個體量龐大、但因相對專業(yè)而不被普通人了解的領域——債券市場。由于從業(yè)機構素質參差不齊、法律法規(guī)不夠健全、監(jiān)管不夠到位等原因,“利益輸送”和“權力尋租”等職務犯罪多發(fā),涉案金額巨大,手段縝密難查。

據(jù)新華社電

在金融圈,有個體量龐大、但因相對專業(yè)而不被普通人了解的領域——債券市場。由于從業(yè)機構素質參差不齊、法律法規(guī)不夠健全、監(jiān)管不夠到位等原因,“利益輸送”和“權力尋租”等職務犯罪多發(fā),涉案金額巨大,手段縝密難查。

近年來,審計署揭露、查處并向有關部門移交了10多起債券市場相關案件線索。審計署金融審計司有關負責人向新華社記者介紹了這些案件所暴露的利益輸送“黑洞”。

黑洞一:官員權力

尋租私通“丙類戶”

據(jù)央行最新統(tǒng)計,2014年我國債券市場累計發(fā)行人民幣債券11萬億元,同比增加22.3%。在債券市場有力支撐實體經濟的同時,審計署在金融審計中發(fā)現(xiàn),一些掌管債券審批發(fā)行大權的政府部門工作人員與企業(yè)內外勾結,違規(guī)操作招投標,利用債券定價、分配權力進行尋租。財政部國庫支付中心原副主任張銳就“栽”在這里。

這種“貓膩”的基本套路是:負責人利用負責債券定價、發(fā)行和分配的權力,把“好券”(即發(fā)行利率高于當期市場利率)分配給自己指定的金融機構為其代持,待上市日再由代持機構平價賣給自己控制的丙類戶,丙類戶當即以市價拋出賺取差價。

銀行間市場債券一級托管賬戶分甲、乙、丙三類,其中丙類為參與銀行間市場的非金融機構法人。張銳利用主管國債招標發(fā)行的職務便利,向個別金融機構透露標底,并違規(guī)批準接受超過截止時間的無效投標,致使該金融機構十余次低價中標國債。

隨后,張銳要求該機構將低價中標的國債以中標價格賣給他實際控制的丙類戶——北京某投資公司,該丙類戶在當天以市價拋出國債,類似手法合計賺取了2000多萬元的價差。目前,張銳已經被法院判處死緩。

此外,2013年,審計人員通過調查有“債市一姐”之稱的華林證券原副總裁孫明霞一案,牽出了有關主管部門負責債券發(fā)行審批的工作人員的涉案問題。

黑洞二:機構

“暗渡陳倉”輸送利益

審計署上海特派辦的金融審計人員在對債券市場交易數(shù)據(jù)分析時發(fā)現(xiàn),一些丙類戶當天一進一出,往往當天買的價格要比市場公允價格稍低,而且“空手套白狼”,直接拿走差價,每一筆金額都非常大。由此,審計人員篩選了10多家丙類戶進行審計,拉開了債券市場“打黑”大幕。

丙類戶要賺上千萬,必須動用幾億、幾十億的資金進行運作,但一些丙類戶明顯不具備這個實力。因此,審計人員進而追蹤資金去向,將最終資金接受方和債券最初賣出方、審批人等連上了線,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案件鏈條。

如何將本應歸屬金融機構的差價收益轉移給自己?最簡單的辦法是將本機構持有的債券直接或間接低價賣給自己控制的丙類戶,丙類戶則以市價拋出賺取差價。

審計發(fā)現(xiàn)華宸信托有限責任公司固定收益部總經理蔡某,以明顯低價向民營企業(yè)長沙摩根投資管理顧問有限公司出售債券,該公司在當日即加價轉售,使這個注冊資本僅為100萬元的公司在未投入任何本金的情況下獲取價差5000多萬元。經進一步調查,發(fā)現(xiàn)了易方達基金經理馬喜德等人涉嫌挪用任職公司巨額資金并非法獲利的重大案件線索。

利益輸送的另一種形式是“代持”。一般是大型金融機構負責債券交易的工作人員將本機構的債券,以現(xiàn)券交易的方式賣給農信社、城商行等機構,待后者持有一段時間、債券價格有較大幅度上漲后,再指令這些機構將債券以買入價格加上持有期的資金成本賣給丙類戶,丙類戶市價拋出后即賺取了債券上漲部分的價差。

這種方式由于不需要動用本機構資金,且最后差價較大的異常交易沒有體現(xiàn)在本機構,所以手法更為隱蔽。審計查處的長沙農信社資金運用部主任羅某案,即是利用這種操作手法,將本機構的債券委托給另一家農信社代持,價格上漲后再由該農信社直接賣給羅某控制的丙類戶,非法獲利超過7000萬元。

黑洞三:券商

明理財暗自肥

針對債市監(jiān)管漏洞,有關管理部門一直在完善管理。而就在央行出臺規(guī)定禁止甲類戶替丙類戶墊資、禁止當日回款行為等規(guī)范債市的措施后,一些“聰明人”就精心設計了有“貓膩”的理財產品。2013年起,審計署查處了多起利用“偽結構化”理財產品向特定關系人輸送巨額利益的違法犯罪案件線索。

2010年至2011年,宏源證券公司債券交易部總經理陳智軍等人,將自營債券以明顯低于市場公允價值的價格出售給兩款結構化理財產品,之后加價回購或由后者轉售,使這兩款理財產品獲利共計6000多萬元。這兩款理財產品投資人分為優(yōu)先級和次級兩種,優(yōu)先級投資人承擔的風險小、收益低,次級投資人則承擔的風險大、但收益高,次級債券分享的是優(yōu)先級投資人按照固定投資收益分配后的部分。

這些情況從表面上聽起來似乎沒有什么問題,但實際上,宏源證券經營的這兩款理財產品并沒有承擔任何的市場風險,就使兩款理財產品的次級投資人獲得了超高額的收益,結構化的設計掩蓋了交易實質。

審計抽查發(fā)現(xiàn),部分結構化理財產品中優(yōu)先級和劣后級出資比例為9:1。普通市民在銀行柜臺購買的優(yōu)先級是5%左右的固定收益率,綜合測算該類結構化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在17%左右。然而一些通過內部認購理財產品的少數(shù)次級投資人,在實際根本不需要承擔風險的情況下就能拿到130%以上、最高456%的收益率。這些人獲取的高額回報原本應是國有控股宏源證券公司獲得的債券收益,已構成職務侵占。

通過宏源證券一案,審計人員順藤摸瓜,又查出了有“債市一姐”之稱的華林證券原副總裁孫明霞案。而曾有“債市一哥”之稱的銀河證券固定收益部總監(jiān)代旭一案,操作手法也如出一轍。

責編 葉峰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lián)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xiàn)在本站,可聯(lián)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