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5-15 23:23:29
每經記者|張懷水 每經編輯|陳 旭
5月15日,據新華社消息,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fā)《關于持續(xù)推進城市更新行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意見》提出,堅持穩(wěn)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轉變城市開發(fā)建設方式,建立可持續(xù)的城市更新模式和政策法規(guī),大力實施城市更新,促進城市結構優(yōu)化、功能完善、文脈賡續(xù)、品質提升,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
每日經濟新聞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意見》圍繞持續(xù)推進城市更新,提出了加強既有建筑改造利用等八項主要任務,并明確提出,到2030年,城市更新行動實施取得重要進展,城市更新體制機制不斷完善,城市開發(fā)建設方式轉型初見成效。
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徐洪才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電話采訪時表示,推進城市更新是一舉多得的事情,不僅能夠提升居民生活質量,也能夠創(chuàng)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培育新的經濟“引擎”。尤其在外部需求不振的背景下,推進城市更新能夠起到擴大投資、擴大就業(yè)、拉動消費的積極作用。
推動老舊廠區(qū)更新改造
《意見》指出,推進老舊街區(qū)、老舊廠區(qū)、城中村等更新改造。推動老舊街區(qū)功能轉換、業(yè)態(tài)升級、活力提升,因地制宜打造一批活力街區(qū)。改造提升商業(yè)步行街和舊商業(yè)街區(qū),完善配套設施,優(yōu)化交通組織,提升公共空間品質,豐富商業(yè)業(yè)態(tài),創(chuàng)新消費場景,推動文旅產業(yè)賦能城市更新。
鼓勵以市場化方式推動老舊廠區(qū)更新改造,加強工業(yè)遺產保護利用,盤活利用閑置低效廠區(qū)、廠房和設施,植入新業(yè)態(tài)新功能。積極推進城中村改造,做好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前期工作,不搞大拆大建,“一村一策”采取拆除新建、整治提升、拆整結合等方式實施改造,切實消除安全風險隱患,改善居住條件和生活環(huán)境。加快實施群眾改造意愿強烈、城市資金能平衡、征收補償方案成熟的城中村改造項目。推動老舊火車站與周邊老舊街區(qū)統籌實施更新改造。
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副院長嚴躍進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微信采訪時表示,關于老舊街區(qū)、廠區(qū)、城中村的發(fā)展,《意見》中重點提到了功能轉換,包括一些混合利用和用地支持。去年、今年一個很重要的變化就是各地因為土地的規(guī)劃包括“好房子”的建設等,迫切需要對一些土地有更靈活的調整措施。所以,對老舊街區(qū)、老舊廠房,在使用過程中應該更加靈活,包括更好地匹配相關功能。通過匹配,既能增加這些老舊街區(qū)、廠區(qū)的功能,同時也能突破一些用地方面的障礙。
徐洪才向記者表示,老舊街區(qū)、老舊廠區(qū)、城中村在過去發(fā)展中投入不足,基礎設施短板明顯,在城市更新過程中迫切需要升級。“對這些區(qū)域的改造升級,政府要帶頭,但更要發(fā)揮民間資本、社會資本的作用,否則很難取得明顯效果。”
嚴禁違法違規(guī)舉債融資
《意見》提出,完善城市功能。建立健全多層級、全覆蓋的公共服務網絡,充分利用存量閑置房屋和低效用地,優(yōu)先補齊民生領域公共服務設施短板,合理滿足人民群眾生活需求。積極穩(wěn)步推進“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城市醫(yī)療應急服務體系,加強臨時安置、應急物資保障。
推進適老化、適兒化改造,加快公共場所無障礙環(huán)境建設改造。增加普惠托育服務供給,發(fā)展兜底性、普惠型、多樣化養(yǎng)老服務。因地制宜建設改造群眾身邊的全民健身場地設施。推動消費基礎設施改造升級。積極拓展城市公共空間,科學布局新型公共文化空間。
嚴躍進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建立健全公共服務網絡,這體現出國家在整個城市更新方面一些服務內容的升級。“我們要把一些公共服務持續(xù)提升,尤其是一些老舊小區(qū)的服務短板。”他表示,過去國家出臺的相關文件中也提到過類似表述,而《意見》對此再次加以強調,是要求各地結合今年的形勢,進一步夯實這方面的基礎。
徐洪才表示,建立健全多層級、全覆蓋的公共服務網絡,就是要求公共服務要更加多元化,滿足不同群體的需求。比如既有文化娛樂,也有體育競技等。當然,最終還是要能夠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質。
此外在聚焦支撐保障方面,《意見》提出,要加大中央預算內投資等支持力度,通過超長期特別國債對符合條件的項目給予支持。中央財政要支持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地方政府要加大財政投入,推進相關資金整合和統籌使用,在債務風險可控前提下,通過發(fā)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對符合條件的城市更新項目予以支持,嚴禁違法違規(guī)舉債融資。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