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4-25 22:57:09
每經評論員 王硯丹
上周的A股市場,政策暖風頻吹。
4月21日,中國政府網發(fā)布消息稱,國務院辦公廳近日正式印發(fā)《關于推動個人養(yǎng)老金發(fā)展的意見》,推動個人養(yǎng)老金制度落地。當天,證監(jiān)會主席易會滿召開機構投資者座談會,提出要充分發(fā)揮長期資金可以克服市場短期波動的優(yōu)勢,用好用足權益投資額度,進一步擴大權益投資比例,提升長期收益水平。
長期資金入市是近年來經久不衰的話題。早在2011年,證監(jiān)會就曾表示,研究鼓勵更多長期資金入市,鼓勵公募基金、養(yǎng)老基金、社?;稹⒈kU公司等機構投資者協(xié)調發(fā)展。十年來,A股機構化趨勢越來越明顯,公募基金到2021年底規(guī)模已超過25萬億元。但大多數(shù)投資者仍有A股“牛短熊長”之感,能享受到“時間的玫瑰”的投資者少之又少。
之所以如此,筆者認為,首先是市場過于波動的表現(xiàn)損傷了投資者信心。據媒體報道,一季度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合計虧損超過1.3萬億元。如果算上4月以來的下跌,這一數(shù)據還會更大。
面對不斷縮水的賬戶,投資者自然難有信心可言,觀望情緒日重,不敢再加大對股票或權益類基金的投入。因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何2月和3月連續(xù)兩個月權益類基金發(fā)行遇冷了。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華夏中國交建REITs受到熱捧,公眾部分配售比例只有0.84%,也就是說申購1000元最后只能獲配8.4元。從中可以看出投資者對資產穩(wěn)健增值的渴望,也可以看出目前市場上的風險厭惡情緒已到了一定高點。
但市場果真就沒錢嗎?央行數(shù)據顯示,今年一季度住戶存款新增7.82萬億元,14億人平均每人存款增加超過5000元。這些存款都有潛力成為充當A股市場“蓄水池”的長期資金,個人養(yǎng)老金制度的建立,也有利于合理引導投資者理性投資、長期投資。
投資者能夠長期投資、真正認可價值投資理念,在筆者看來,第一是要重拾對資本市場的信心;第二,要有合理的預期引導,最終對資本市場的信心轉化為堅定的信念。而要做到這兩點,證監(jiān)會在機構投資者座談會上提及的一點可算得上解題良方:“各家機構應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提高投資管理能力特別是權益投資能力”。
只有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投資經理人越來越理性、越來越專業(yè),才能受到投資者的認可,愿意將資金長期交給他們打理。有越來越多的專業(yè)投資經理人,資本市場才能帶來正回饋,進入良性循環(huán)。
有意思的是,在市場大跌、凈值縮水中,許多基金經理紛紛開啟“思想者”模式,對投資者做心理按摩的同時,也傳遞自己的想法。銀華的基金經理李曉星寫了六千字“小作文”,易方達的基金經理張坤則在一季報中聊起了“多巴胺”。
相比巴菲特大神、芒格大神,他們都是后起之秀。投資是個終身學習的過程,投資的專業(yè)性應該沒有終點。“小作文”也好,“多巴胺”也罷,對投資者而言可以是談資也可以是“他山之石”,但最終檢驗投資經理業(yè)績的,仍是能否為投資者帶來可觀的回報,或能否及時規(guī)避潛在的風險。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lián)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lián)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xiàn)在本站,可聯(lián)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